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发布时间:2022-06-28 发布网站:脚本宝典
脚本宝典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脚本宝典觉得挺不错的,现在分享给大家,也给大家做个参考。

前言

@H_360_7@机器学习应用博客中,将核心介绍三大类学习,即F1a;无监督学习、监督学习、强化学习。

本篇将简要介绍: 1.无监督学习概念(最常应用场景:聚类(clustering)和降维(Dimension reduction)) 2.聚类——kmeans方法(居民家庭消费调查)、DBSCAN方法(学生上网时间分布) 3.降维——PCA方法(鸢尾花数据)、NMF方法(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一、无监督学习简要介绍

1.目标&定义

(1)无监督学习:利用无标签的数据,学习数据的分布或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无监督学习 (2)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数据是否有标签 (3)无监督学习最常应用的场景是聚类(clustering)和降维(Dimension Reduction)

2.聚类(clustering)

(1)聚类:根据数据的“相似性”将数据分为多类的过程 (2)评估两个不同样本之间的“相似性”,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计算两个样本之间的“距离” (3)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样本间的距离会关系到聚类结果的好坏

(4)常用距离计算方法

①欧氏距离:最常用的一种距离度量方法,于欧式空间中两点的距离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该图为二维空间中欧式距离的计算

②曼哈顿距离:称作“城市街区距离”,类似于在城市之中驾车行驶,从一个十字路口到另外一个十字楼口的距离。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该图为二维空间中曼哈顿距离的计算

③马氏距离:表示数据的协方差距离,是一种尺度无关的度量方式。也就是说马氏距离会先将样本点的各个属性标准化,再计算样本间的距离。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其中,s是协方差矩阵

④余弦相似度:用向量空间中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值作为衡量两个样本差异的大小。余弦值越接近1,说明两个向量夹角越接近0度,表明两个向量越相似。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3.sklearn.cluster

(1)scikIT-learn库(简称sklearn库)提供的常用聚类算法函数包含在sklearn.cluster这个模块中,如:K-Means,近邻传播算法,DBSCAN,等。 (2)注:以同样的数据集应用于不同的算法,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,算法所耗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,这是由算法的特性决定的。

(3)sklearn.cluster模块提供的各聚类算法函数可以使用不同的数据形式作为输入 ①相似性矩阵输人格式:即由[样本数目]定义的矩阵形式,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为两个样本的相似度,如DBSCAN,AffinityPRopagation(近邻传播算法)接受这种输人。 ② 如果以余弦相似度为例,则对角线元素全为1。矩阵中每个元素的取值范围为[0,1]。

4.降维

(1)定义:在保证数据所具有的代表性特性或者分布的情况下,将高维数据转化为低维数据的过程。 (2)作用 ①数据的可视化 ②精简数据

(3)分类vs.降维 ①聚类和分类都是无监督学习的典型任务,任务之间存在关联 ②比如某些高纬数据的分类可以通过降维处理更好的获得 ③另外学界研究也表明代表性的分类算法如k-means与降维算法如NMF之间存在等价性

(4)sklearn vs.降维 ①降维是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,有很多被工业界和学界接受的典型算法,截止到目前sklearn库提供7种降维算法。 ②降维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对数据集的组成成份进行分解(decomposition)的过程,因此sklearn为降维模块命名为decomposition,在对降维算法调用需要使用sklearn.decomposition模块。 ③几个常用降维算法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(5)在后续中将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利用sklearn库提供的分类和降维算法解决具体问题 ①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 ②学生月上网时间分布调查 ③人脸图像特征抽取 ④图像分割

二、聚类

1.K-means方法

(1)k-means算法以k为参数,把n个对象分成k个簇,使簇内具有较高的相似度,而簇间的相似度较低。

(2)主要处理过程 ①随机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。 ②对于剩下的点,根据其与聚类中心的距离,将其归人最近的簇。 ③对每个簇,计算所有点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。 ④重复2、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改变

(3)举例 ①在5个点中随机选取两个聚类中心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②计算距离后,归入簇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③重新计算聚类中心,重新计算距离,将点归入簇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④直到簇的组成稳定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2.K-means应用

(1)问题分析

①数据介绍:现有1999年全国31个省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八个主要变量数据,这八个变量分别是:食品、衣着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、医疗保健、交通和通讯、娱乐教育文化服务、居住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。利用已有数据,对31个省份进行聚类。 ②实验目的:通过聚类,了解1999年各个省份的消费水平在国内的情况。 ③技术路线:sklearn.cluster.Kmeans ④数据实例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(2)过程

①使用算法:K-means聚类算法

②实现过程 1)建立过程,导入sklearn相关包

 import numpy as np
        From sklearn.cluster import KMeans
@H_906_126@

2)加载数据,创建K-means算法实例,并进行训练,获得标签

注1:调用K-Means方法所需参数 1)n_cluster:用于指定聚类中心的个数 2)init:初始聚类中心的初始化方法 3);max_iter:最大的迭代次数 4)一般调用时只给出n_clusters即可,init默认是k-means++,max_iter默认是300

注2:其他参数 1)data:加载的数据 2)label:聚类后数据所属的标签 3)fit_predict():计算簇中心以及为簇分配序号

③输出标签,查看结果 1)将城市按照消费水平n clusters类,消费水平相近的城市聚集在一类中。
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scipy.sparse import data
from sklearn.cluster import KMeans


def loadData(filePath):
    fr = oPEn(filePath, 'r+')  # 读写打开一个文本文件
    lines = fr.readline()  # 一次读取整个文件
    retData = []  #存储城市的各项消费信息
    retCityName = []  #用于存储城市名称
    for line in lines:
        items = line.strip().split(",")
        retCityName.append(items[0])
        retData.append([float(items[i]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r i in range(1, len(items))])
        for i in range(1,len(items)):
            return retData, retCityName  # 返回城市名称及各项消费信息


# 加载数据,创建K-means算法实例,并进行训练,获得标签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data.cityName = loadData('city.txt') #利用loadData方法读取数据,此处文件需自行准备
    km = KMeans(n_clusters=3)  # 创建实例
    lable = km.fit_predict(data)  # 调用Kmeans() fit_predict()进行聚类计算
    expenses = np.num(km.cluster_centers_,axis=1)  #expenses:聚类中心的数值加和,即平均消费水平
    # print
    CityCluster = [[],[],[]]  # 将城市按lable分成设定的簇
    for i in range(len(cityName)):
        CityCluster[lable[i]].append(data.cityName[i])
    for i in range(len(CityCluster)):
        print("Expenses:%.2f"%expenses[i])  # 将每个簇的平均花费输出
        print(CityCluster[i])  # 将每个簇的城市输出


2)结果展示: -1:聚成2类:km = KMeans(n_clusters=2)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-2:聚成3类:km= KMeans(n_clusters=3)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-3:聚成4类:km= KMeans(n_clusters=4)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(3)拓展&&改进 ①计算两条数据相似性时,Sklearn的K-Means默认用的是欧式距离。虽然还有余弦相似度,马氏距离等多种方法,但没有设定计算距离方法的参数。

②想自定义计算距离的方式时,可更改此处源代码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建议使用scipy.spatial.distance.cdist方法

3.DBSCAN方法

(1)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①聚类的时候不需要预先指定簇的个数最终的 ②簇的个数不定

(2)DBSCAN算法将数据点分为三类: ①核心点:在径Eps内含有超过MinPts数目的点。 ②边界点:在半径Eps内点的数量小于MinPts,但是落在核心点的邻域内。 ③噪音点:既不是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的点。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(3)DBSCAN算法流程 ①将所有点标记为核心点、边界点或噪声点 ②删除噪声点 ③为距离在Eps之内的所有核心点之间赋予一条边 ④每组连通的核心点形成一个簇 ⑤将每个边界点指派到一个与之关联的核心点的簇中(即在哪一个核心点的半径范围之内)

(4)举例:如下13个样本点,使用DBSCAN进行聚类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①取Eps=3,MinPts=3,依据DBSACN对所有点进行聚类(这里使用曼哈顿距离) ②对每个点计算其邻域Eps=3内的点的集合,集合内点的个数超过MinPts=3的点为核心点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③查看剩余点是否在核心点的邻域内,若在,则为边界点,否则为噪声点。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④将距离不超过Eps=3的点相互连接构成一个簇,核心点邻域内的点也会被加入到这个簇中。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4.DBSCAN应用

(1)问题分析 ①现有大学校园网的日志数据,为290条大学生的校园网使用情况数据 ②数据包括用户ID,设备的MAC地址,IP地址,开始上网时间,停止上网时间,上网时长,校园网套餐等。 ③利用已有数据,分析学生上网的模式。

(2)实验目的 通过DBSCAN聚类,分析学生上网时间和上网时长的模式。

(3)技术路线 采用sklearn.cluster.DBSCAN模块

(4)数据实例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(5)实验过程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(6)代码实现 ①建立工程,导入sklearn相关包

  import numpy as np
        from sklearn.cluster import DBSCAN

②DBSCAN主要参数 1)eps:两个样本被看作邻居节点的最大距离 2)min_samples:簇的样本数 3)metric:距离计算方式

例:sklearn.cluster.DBSCAN(eps=0.5,min_samples=5,metric=‘euclidean’)

③对上网时间聚类,创建DBSCAN算法实例,并进行训练,获得标签

附码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sklearn.cluster
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
from sklearn.cluster import DBSCAN

mac2id=dict()  # 字典
onlinetimes=[]
f = open('testData.txt')
for line in f:
    mac = line.split(',')[2]  # 读取每条中的mac地址
    onlinetime = int(line.split(',')[6])  # 读取上网时长
    starttime=int(line.split(',')[4].split(' ')[1].split(':')[0])  # 读取开始上网时间
    if mac not in mac2id:
        mac2id[mac]=len(onlinetimes) # 其中key是mac地址
        onlinetimes.append((starttime,onlinetime))  # value是对应mac地址的上网时长以及开始上网时间
    else:
        onlinetimes[mac2id[mac]]=[(starttime,onlinetime)]
real_X=np.array(onlinetimes).reShape((-1,2))

#对上网时间聚类,创建DBSCAN算法实例,并进行训练,获得标签
X = real_X[:,0:1]
db = sklearn.cluster.DBSCAN(eps=0.01,min_samples=20).fit(X) #调用DBSCAN方法进行训练
labels=db.labels  # labels为每个数据的簇标签

print('Labels:')
print(labels)  # 打印数据被记上的标签
ratio=len(labels[labels:]==-1)/len(labels)  #计算标签为-1,即噪声数据的比例
print('Noise ratio:',format(ratio,'.2%'))

# Number of clusters in labels,ignoring noise if present
n_clusters_=len(set(labels))-(1 if -1 in labels else 0)  # 计算簇的个数并打印
print('EstiMATEd number of clusters: %d'% n_clusters_)
print("Silhouette Coefficient: %0.3f" % metrics.silhouette_score(X,labels))  #评价聚类效果

for i in range(n_clusters_):  # 打印各簇标号及簇内数据
    print('Cluster',i,':')
    print(list(X[labels==i].flatten()))

#对上网时长聚类,创建DBSCAN算法实例,并进行训练,获得标签
X = np.LOG(1+real_X[:,1:])
db = sklearn.DBSCAN(eps=0.1401,min_samples=10).fit(X) #调用DBSCAN方法进行训练
labels=db.labels  # labels为每个数据的簇标签

print('Labels:')
print(labels)  # 打印数据被记上的标签
ratio=len(labels[labels:]==-1)/len(labels)  #计算标签为-1,即噪声数据的比例
print('Noise ratio:',format(ratio,'.2%'))

# Number of clusters in labels,ignoring noise if present
n_clusters_=len(set(labels))-(1 if -1 in labels else 0)  # 计算簇的个数并打印
print('Estimated number of clusters: %d'% n_clusters_)
print("Silhouette Coefficient: %0.3f" % metrics.silhouette_score(X,labels))  #评价聚类效果

for i in range(n_clusters_):  # 统计每一个簇内的样本个数,均值,标准差
    print('Cluster',i,':')
    count=len(X[labels==i])
    mean=np.mean(real_X[labels==i][:,1])
    std=np.std(real_X[labels==i][:,1])
    print('t number of sample:',count)
    print('t mean of sample:',format(mean,'.1f'))
    print('t std of sample:',format(std,'.1f'))

④输出标签,查看结果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⑤画直方图,分析实验结果

   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et
    plt.hist(X,24)

观察得出:上网时间大多聚集在22:00和23:00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⑥数据分布vs聚类 技巧:对数变换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⑦对上网时长聚类,创建DBSCAN算法实例,并进行训练,获得标签

⑧输出标签,查看结果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1)按照上网时长DBSCAN聚了5类,上图所示,显示了每个聚类的样本数量、聚类的均值、标准差。 2)时长聚类效果不如时间的聚类效果明显。

三、降维

1.PCA方法

(1)主成分分析(PCA)

①主成分分析(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,PCA)是最常用的一种降维方法,通常用于高维数据集的探索与可视化,还可以用作数据压缩和预处理等。

②PCA可以把具有相关性的高维变量合成为线性无关的低维变量,称为主成分。主成分能够尽可能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。

(2)涉及到的相关术语: ①方差:是各个样本和样本均值的差的平方和的均值,用来度量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 ②协方差:用于度量2个辩论直接的线性相关性程度,罗为0,则可认为二者线性无关。 ③协方差矩阵:由变量的协方差值构成的矩阵(对称阵) ④特征向量:描述数据集结构的非零向量 公式如图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A是方阵,v是特征向量,λ是特征值

(3)原理 ①矩阵的主成分:其协方差矩阵对应的特征向量,按照对应的特征值大学进行排序 ②最大特征值为第一主成分,其次是第二主成分,以此类推

(4)算法过程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(5)主要参数 在sklearn库中,可使用sklearn.decomposition.PCA加载PCA进行降维 ①n_components:指定主成分的个数,即降维后数据的维度 ②svd_solver:设置特征值分解的方法,默认为’auto’,其他可选有’full’,‘arpack’,‘randomized’,可参考官网API

2.PCA应用实例:鸢尾花数据

————PCA实现高维数据可视化

(1)问题分析 ①已知鸢尾花数据是4维的,共三类样本。 ②使用PCA实现对鸢尾花数据进行降维,实现在二维平面上的可视化。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(2)代码实现 ①建立工程,导入sklearn相关工具包

 # 加载matplotlib用于数据可视化
            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            #加载PCA算法包
            from sklearn.decomposition import PCA
            #加载鸢尾花数据集导入函数
            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

②加载数据并进行降维 ③按类别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保存 ④降维后数据点的可视化

#建立工程,导入sklearn相关工具包

# 加载matplotlib用于数据可视化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#加载PCA算法包
from sklearn.decomposition import PCA
#加载鸢尾花数据集导入函数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

#加载数据并进行降维
data = load_iris() #以字典形式加载鸢尾花数据集
y = data.target #使用y表示数据集中的标签
X = data.data #使用x表示数据集中的属性标签
pca = PCA(n_components=2) # 加载PCA算法,设置降维后主成分数目为2
reduced_X = pca.fit_transform(X) #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,保存在reduce_X中

# 按类别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保存
red_x,red_y = [],[] #第一类数据点
blue_x,blue_y = [],[]#第二类数据点
green_x,green_y = [],[] #第三类数据点

for i in range(len(reduced_X)): #按照鸢尾花的类别,将降维后的数据点保存在不同的列表中
    if y[i]==0:
        red_x.append(reduced_X[i][0])
        red_y.append(reduced_X[i][1])
    elif y[i]==1:
        blue_x.append(reduced_X[i][0])
        blue_y.append(reduced_X[i][1])
    else:
        green_x.append(reduced_X[i][0])
        green_y.append(reduced_X[i][1])

#降维后数据点的可视化
plt.scatter(red_x,red_y,c='r',marker='x') #第一类数据点
plt.scatter(blue_x,blue_y,c='b',marker='D') #第二类数据点
plt.scatter(green_x,green_y,c='g',marker='.') #第三类数据点
plt.show() #可视化

(3)结果展示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①可以看出,降维后的数据仍能够清晰地分成三类。 ②这样不仅能削减数据的维度,降低分类任务的工作量,还能保证分类的质量

3.NMF方法

(1)非负矩阵分解(Non-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,NMF)是在矩阵中所有元素均为非负数约束条件之下的矩阵分解方法

(2)基本思想:给定一个非负矩阵V,NMF能够找到一个非负矩阵W和一个非负矩阵H,使得矩阵W和H的乘积近似等于矩阵V中的值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①W矩阵:基础图像矩阵,相当于从原矩阵V中抽取出来的特征 ②H矩阵:系数矩阵 ③NMF能够广泛应用于图像分析、文本挖掘和语音处理等领域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(3)矩阵分解优化目标:最小化“W与矩阵H的乘积”和“原始矩阵”之间的差别 ①目标函数如下(基于欧氏距离)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②基于KL散度的优化目标,损失函数如下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③W矩阵和H矩阵的求解为迭代算法,在此不详细讲述,参考链接:

http://blog.csdn.net/acdreamers/article/details/44663421/

(4)在sklearn库中,可以使用sklearn.decomposition.NMF加载NMF算法,主要参数有 ①n_components:用于指定分解后矩阵的单个维度k ②init:W矩阵和H矩阵的初始化方式,默认为’nndsvdar’ ③其他参数参考官网API

4.NMF应用:人脸数据特征提取

(1)问题分析 ①目标:已知Olivetti人脸数据共400个,每个数据是64*64大小。由于NMF分解得到的W矩阵相当于从原始矩阵中提取的特征,那么就可以使用NMF对400个人脸数据进行特征提取。 ②通过设置k的大小,设置提取的特征的数目。在本实验中设置k=6,随后将提取的特征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。

(2)代码实现 ①建立工程,导入sklearn相关工具包

 # 加载matplotlib用于数据的可视化
        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        # 加载PCA算法包
        from sklearn import decomposition
        # 加载Olivetti人脸数据集导入函数
        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fetch_olivetti_faces
        # 加载Random@R_777_2358@e用于创建随机种子
        from numpy.random import RandomState

②设置基本参数并加载数据

③设置图像的展示方式 ④创建特征提取的对象NMF,使用PCA作为对比

# 建立工程,导入sklearn相关工具包

# 加载matplotlib用于数据的可视化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# 加载PCA算法包
from sklearn import decomposition
# 加载Olivetti人脸数据集导入函数
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
# 加载RandomState用于创建随机种子
from numpy.random import RandomState

# 设置基本参数并加载数据
n_row, n_col = 2, 3 # 设置图像展示时的排列情况(2行3列),如图
n_components = n_row*n_col # 设置提取的特征的数目
image_shape = (64,64) #设置人脸数据图片的大小
dataset = datasets.fetch_olivetti_faces(shuffle=True,random_state=RandomState(0))
faces = dataset.data #加载数据并打乱顺序

# 设置图像的展示方式
def plot_gallery(title, images, n_col=n_col, n_row=n_row):
    plt.figure(figsize=(2.*n_col, 2.26*n_row)) #创建图片并指定图片大小(英寸)
    plt.suptitle(title,size=16) #设置标题及字号大小

    for i,comp in enumerate(images):
        plt.subplot(n_row,n_col,i+1) # 选择画制的子图
        vmax = max(comp.max(),-comp.min())

        plt.imshow(comp.reshape(image_shape),cmap=plt.cm.gray,
                   interpolation='nearest',vmin=-vmax,vmax=vmax) #对数值归一化,并以灰度图形式显示
        plt.xticks(())
        plt.yticks(()) #去除子图的坐标轴标签
        plt.subplots_adjust(0.01,0.05,0.99,0.93,0.04,0.) # 对子图位置及间隔进行调整
plot_gallery("First centered Olivetti faces",faces[:n_components])
plt.show()

# 创建特征提取的对象NMF,使用PCA作为对比
estimators = {  # 将他们存放在一个列表中
    ('eigenfaces - PCA using randomized SVD',  # 提取方法名
     decomposition.PCA(n_components=6, whiten=True)),  # PCA实例
    ('Non-nefative components - NMF',  # 提取方法名称
    decomposition.NMF(n_components=6, init='nndsvda', tol=5e-3))}  # NMF实例

# 降维后数据点的可视化
for name,estimator in estimators:  #分别调用PCA和NMF
    print("Extracting the top %d %s..."%(n_components,name))
    print(faces.shape)
    estimator.fit(faces) # 调用PCA或NMF提取特征
    components_ = estimator.components_
    plot_gallery(name,components_[:n_components]) # 获取提取的特征
    plt.show() # 按照固定格式进行排列

(3)效果展示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

总结

关于无监督学习,比较核心的就是聚类和降维问题,在此仅用4个实例说明两大核心的四大典型方法,其余便不多做赘述。关于代码之中的一些改进问题,由于用到库中的其他方法,且本人能力有限,大家感兴趣可自行查阅官网API。 两点问题: (1)代码运行需要基础数据支撑,py的自带库中有些内含所需数据,有些则没有,本篇并未放上数据txt文件,只是为了展示无监督学习的体系流程以作演示 (2)在库的包导入若发生问题,看看版本更新问题,以及部分包在近年来命名和函数有所调整,各位客官可面向百度 ps:人脸数据运行结果出来真是把我送走了,机器学习让人头秃

代码非原创,内容乃课件整理所得。 如有问题,欢迎指正!

脚本宝典总结

以上是脚本宝典为你收集整理的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全部内容,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机器学习应用——无监督学习(实例:31省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&学生上网时间分布聚类&鸢尾花数据&人脸数据特征提取)所遇到的问题。

如果觉得脚本宝典网站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脚本宝典推荐好友。

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,作为学习参考使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联系处理。小编QQ:384754419,请注明来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