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部分:理论一

发布时间:2022-07-04 发布网站:脚本宝典
脚本宝典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第二部分:理论一脚本宝典觉得挺不错的,现在分享给大家,也给大家做个参考。

第二部分:理论一

理论一

如何理解单一职责原则(SRP)?

  • SOLID原则中的S指的就是单一职责原则
  • SRP: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(A class or module should have a single reponsibility)
  • class类,module模块:
    • 模块是比类更加抽象得概念,类也是模块
    • 模块是比类更粗粒度得代码块,一个模块中包含多个类 -
  • 单一职责原则:一个类只负责完成一个职责或者功能
  • 比如:一个类里既包含订单的一些操作,又包含用户的一些操作。而订单和用户是两个独立的业务领域模型,那么就要拆分成两个粒度更细、功能更单一的:订单类和用户类

UserInfo 类:

public class UserInfo {
	private long userId;
	private String username;
	private String email;
	private String telephone;
	private long createTime;
	private long lastLoginTime;
	private String avatarUrl;
	private String provinceOfAddress; // 省
	private String cityOfAddress; // 市
	private String regionOfAddress; // 区
	private String detailedAddress; // 详细地址
	// ...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...
}

如何判断类的职责是否足够单一?

通过案例分析

  • 先提到上文中的例子,并不是每次都能这么明显看出订单和用户毫不相干,有时职责是否单一,是很难拿捏的。
  • 文中举例,UserInfo类记录用户信息,那么用户地址信息在UserInfo类中,是否满足单一职责呢?
  • 如果这个用户地址,只是用来展示,那么可以在UserInfo类中。如果用户地址还用于物流系统中,那么就要拆分出来。
  • 更进一步,如果社区做大,那么用户身份验证等信息也要从UserInfo类中拆分出来。
  • 所以对类的职责是否单一,也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。
  • 我们在开发过程中,可以先写一个粗粒度的类,随着业务的发展再进行细粒度拆分,也就是所谓是持续重构。

判断原则

  1. 类中的代码行数、函数或属性过多,会影响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(一个类的代码行数最好不超过200行,方法和属性个数最好不超过10个
  2. 类依赖的其他类过多,或者依赖类的其他类过多,不符合高内聚、低耦合的设计思想
  3. 私有方法过多,我们就要考虑能否将私有方法独立到新的类中,设置为 public 方法,供更多的类使用,从而提高代码的复用性
  4. 比较难给类起一个合适名字,类的职责定义不够清晰
  5. 类中大量的方法都是集中操作类中的某几个属性

类的职责是否设计得越单一越好?

  • 为了满足单一职责原则,是不是把类拆得越细就越好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
  • 比如:一个简单协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功能,拆分成两个类,虽然职责是更加单一了,但是如果修改协议格式等,那么就要修改两个类,内聚性降低了,可维护性也变差。

Serialization 类实现了一个简单协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功能:

/**
* Protocol format: identifier-string;{gson string}
* For example: UEUEUE;{"a":"A","b":"B"}
*/
public class Serialization {
	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IDENTIFIER_STRING = "UEUEUE;";
	private Gson gson;
	public Serialization() {
		this.gson = new Gson();
	}
	public String serialize(Map<String, String> object) {
		StringBuilder textBuilder = new StringBuilder();
		textBuilder.apPEnd(IDENTIFIER_STRING);
		textBuilder.append(gson.toJson(object));
		return textBuilder.toString();
	}
	public Map<String, String> deserialize(String text) {
		if (!text.startsWith(IDENTIFIER_STRING)) {
			return Collections.emptyMap();
		}
		String gsonStr = text.substring(IDENTIFIER_STRING.length());
		return gson.FromJson(gsonStr, Map.class);
	}
}

拆分成一个只负责序列化工作的 Serializer 类和另一个只负责反序列化工作的 Deserializer 类:

public class Serializer {
	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IDENTIFIER_STRING = "UEUEUE;";
	private Gson gson;
	public Serializer() {
		this.gson = new Gson();
	}
	public String serialize(Map<String, String> object) {
		StringBuilder textBuilder = new StringBuilder();
		textBuilder.append(IDENTIFIER_STRING);
		textBuilder.append(gson.toJson(object));
		return textBuilder.toString();
	}
}

public class Deserializer {
	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IDENTIFIER_STRING = "UEUEUE;";
	private Gson gson;
	public Deserializer() {
		this.gson = new Gson();
	}
	public Map<String, String> deserialize(String text) {
		if (!text.startsWith(IDENTIFIER_STRING)) {
			return Collections.emptyMap();
		}
		String gsonStr = text.substring(IDENTIFIER_STRING.length());
		return gson.fromJson(gsonStr, Map.class);
	}
}

脚本宝典总结

以上是脚本宝典为你收集整理的第二部分:理论一全部内容,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第二部分:理论一所遇到的问题。

如果觉得脚本宝典网站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脚本宝典推荐好友。

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,作为学习参考使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联系处理。小编QQ:384754419,请注明来意。